近日在线炒股配资门户,“大地上的故事”文学分享会在阿勒泰的角落书吧举办。本场活动由广东省出版集团、阿勒泰地委主办,花城出版社、花城文学院、《新周刊》、阿勒泰地区文联、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承办。
新疆作协主席、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亮程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论家、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刘大先,青年作家巴燕·塔斯肯(以下简称“巴燕”)以“大地上的故事”为主题,开启了一场写作者之间的交流。
广州、阿勒泰的差异为创作提供灵感
“克兰河将为你献上它的独奏,岸边的桦树愿为你落下一地悲凉的叶。而阿勒泰的群山将永远朝着你离去的方向眺望,期待着你的归来……”活动现场,巴燕介绍,自己的写作始于在广州读书时对家乡的思念。这份对阿勒泰的思念与乡愁滋养了他的写作。克兰河是阿勒泰的母亲河,他用自己的文字,赋予这条河流“家园”的意义与独特的形象。
在广州的求学经历,更打开了巴燕的视野。四季、植物、行人、楼房……广州、阿勒泰两地的差异使他重新思索起家乡的一切,这些记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。对此,刘亮程说:“大地辽阔,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家乡。像巴燕的家乡,一旦在他的笔下展开,就会大于整个世界。”
在刘亮程看来,巴燕的童年生活与亲人、土地的联系十分紧密。他翻山越岭,沿着两百多公里的克兰河,从上游到下游,接受着游牧民族“万物有灵”的观念。个人的家乡是连接大地的起点,继而进入更广阔的世界,抵达更普遍、更恒常的意义。
写作是为故乡“捎话”
刘大先认为,写作是写作者在滋润自己的生命,是向所有人、向逝去的祖辈为故乡“捎话”,巴燕的写作也是如此,它接近于一种纯天然、“天真之歌”式的写作。
“一个写作者,可能最重要的财富是劳作。”刘亮程聊起他与巴燕在书院搬水泥、铺地的经历,他们花了几天时间修院子。延伸到写作,则是在真实的距离被消除之后,文学才会发生。在这个意义上,文学是无法被教授的,如果真实抚摸过所书写的万事万物,便不会感到语言空乏。
刘亮程恳切地分享了自己身为作家的心得——文学需捕捉被忽视的日常,赋予重复的事件更多的意义。“我的文学中,最大的事可能仅是一场大风摇落了几片落叶。作家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在天地间确立自身价值,看见世界之小,也看见世界之大。”
9月的阿勒泰秋意渐起,作家们纷纷感慨白桦林的叶子即将换装。刘大先谈到,李娟曾写过秋天是阿勒泰最盛大辉煌的季节,所有树都开始变换颜色,黄色中缺一点红,白色中又缺一点蓝。“这是作家重新擦亮词语的方式,是对山川万物的重新发现。”
从李娟到巴燕,他们的文字无不诉说着大地上的故事。据了解,今年8月,花城出版社出版阿勒泰本土青年作家巴燕·塔斯肯的首部散文集《克兰河畔》,作为“花城·西遇记”丛书一种。
接下来,花城出版社也将着力关注来自新疆的新老作家,打造“花城·西遇记”系列丛书品牌,推出更多边地书写题材作品,力求出版图书真正“与远方有关”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周思仪 苏葳葳
图片:主办方提供在线炒股配资门户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